文/張明薰
清晨的陽光穿透森林,十一個小朋友背著背包、手持竹杖走在山路上。背包裝著簡單的午餐、水、還有各種零食,嘴理唸著頑童編造的順口溜,表面上看起來跟一般的郊遊踏青沒兩樣。其實,為了這趟旅程,他們還特別接受了兩個月的體能訓練呢。
他們是烏來福山國小四、五、六年級的學生,在校長與老師的帶領下,挑戰這條長達二十一公里、海拔高度落差一千三百多公尺的古道。這可不是一般的小學生郊遊路線,而是一次體力與意志力的考驗。在福山國小的雲校長心目中更是意義深遠,因為這是一趟尋根之旅,讓孩子沿著先人走過的路,更深入的認識自己的環境與文化。
相傳福山的泰雅族人祖先亞維‧布納就沿著這條古道,從桃園縣巴陵來到福山。小朋友出發之前,長老為他們舉行了簡單而慎重的祈福儀式,祈求祖先的祝福和保佑。
今天我虔誠的祈求我們的祖先亞維布納
祝福這些繼承您的腳印、
您所走的路及休息的地方的孩子
讓他們平安走完這段路程
讓他們知道您的辛苦
以及您對山稜的智慧
保佑我們大家,阿們!
山上的新鮮事
剛開始兩三公里的地方,小朋友精神飽滿的往前走,甚至有人說:「這段路好輕鬆喔!」但是福山往巴陵方向的坡度十分陡峭,走了一陣子,呼吸漸漸急促,脈搏的跳動在寂靜的山林中清晰可聞,背包變得沉重無比,眼前的上坡路卻似乎永無止境。後面來了一位背著黃藤背簍的老人,他在狹窄的小徑上超過我們,健步如飛,不一會兒就不見蹤影了。
雖然很累,大家卻仍然牢記自己的「任務」。自然體驗專家吳海獅把孩子分成三組,各組都有一張古道路線圖,用來紀錄沿途看到的事物:一組紀錄植物,一組紀錄步道狀況,還有一組紀錄人類活動。
這些活動讓大家注意到更多有意思的事物。紀錄人類活動的小組很認真的記下路邊用樹枝堆成的火燼,有些裡面還有動物的骨頭。紀錄步道狀況的小組把橋樑、坍方、山溝的簡圖畫在路線圖上,還拍下照片。竹子雖然是植物,卻歸入人類活動一類。原來竹子是漢人種植的,當初種下竹子的人早已作古,竹子卻以強韌的生命力大肆拓展地盤,四處延伸的地下莖阻斷其他植物的生長,成為十分醒目的外來物種。標記人類活動的小組可有得忙了!
等走完全程後,三張路線圖上的紀錄分別被描繪在透明的投影片上,經過重疊就會發現:海拔超過八百公尺,就幾乎沒有竹子了;巨大的檜木從海拔一千公尺以上開始出現;獵人的火燼隨著高度增加而減少(小朋友也聰明的猜出原因:是因為獵物變少了!)就這樣,個別的紀錄工作呈現了完整的意義。沒有任何學習方式比親身體驗更有效率。
最讓大家興奮的莫過於日本駐在所遺跡中的玻璃瓶了。這些駐在所連斷垣殘壁都稱不上,只能從堆疊的石塊和附近的大量玻璃瓶看出昔日有人居住的痕跡。瓶子的顏色、文字和花紋透露它們的來歷,點滴透露歷史的蛛絲馬跡。小朋友輪流觀賞、拍完照片之後,把這些瓶子放回原處,他們都懂得,今天我們看到的一切都要保持原狀,讓之後的每個登山者也能閱讀同樣令人驚嘆的一頁歷史。
我進化了!
穿過拉拉山的神木群,一位小朋友興奮模仿皮卡丘:「我進化了!我吸收了天地靈氣!」
走完這趟山路,小朋友們成就感十足。有一個小朋友患有氣喘,他在山上只用了一次藥。還有一個小朋友因為沒有參加完整的體能訓練,落後了其他同學,一邊著急流眼淚,一邊努力堅持到底。每個人都克服了困難和痛苦,效法他們祖先在山林中的生存能力。
這次活動對他們而言,或許是一次印象深刻的遠足,或許是一回畢業之前美好的回憶。但這次活動在他們心中種下的種子,日後可能會長出豐碩的果實。對雲校長來說,這只是一個長遠計畫的開端。他小時候跟著父親上山的經驗,已經讓他自覺跟不上老人家的森林智慧;而現在的孩子面臨更大的問題,是普遍缺乏對土地的感情。「以前的人和環境共生共榮,他們熟知每一種植物的生長週期,每砍一棵樹就要種一棵相同的。但是對土地沒有感情的人,遠離了祖先的文化,就只會從環境取得資源,短視近利了。」
因此雲校長希望未來能增加以福山為領域的課程,培養孩子們對土地的感情。「福山是個特別的地方,這附近有八種氣象儀器、有太陽能板、還有衛星水質監控器。學校教育若能整合這些社會資源,讓學生參觀,一定比讀課本記憶更深刻。」
這一趟福山國小的遠足,會給這個學校、甚至個社區帶來怎樣的「進化」?他們的經驗又提供我們怎樣的「進化」參考?值得拭目以待。
原載於林務局網站以及國語日報,感謝張明薰小姐熱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