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潭.jpg/張明薰

上午十點多,鯉魚潭開始有零星的遊客踩著天鵝船越過湖面。湖岸邊叢生著高大的筆筒樹,沒有一個遊客注意到這種侏儸紀時代的孑遺靜靜佇立,彷彿穿越了六千多萬年的時光。

潭水邊的鯉魚山步道上,十六位林榮國小五六年級的小朋友在自然體驗專家吳海獅老師的帶領下,坐在階梯上閉著眼睛,專注的聽著環境中的風聲、水聲、鳥聲、人聲,接著在紙上用彩色鉛筆畫下聲音帶來的視覺心象。

 藉著地利之便,他們多半曾和家人來過鯉魚潭,但是卻從來沒有走過鯉魚山步道。就像大部分的外地遊客,他們來此划船、吃活跳蝦,然後就離開。重複不變的消費方式讓他們對此地只留下一種普通而浮泛的印象,和其他觀光地點沒什麼不同。

鯉魚山蕨類.jpg 

這一回,他們對鯉魚山的印象就要全面改觀了。透過精心設計的體驗活動,小朋友們感受到環境中細微的聲響;登上從前沒有爬過的高處,眺望花東縱谷、花蓮港和遠方七星潭的白色沙灘,以及對面的海岸山脈。課本上會告訴我們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互相擠壓的結果,但是怎麼也比不上站在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的中間地帶,更能讓人瞬間領悟。書上總是寫著,大自然的力量很巨大,到底有多巨大?小朋友在這次的活動中非常清楚的感受到了。他們氣喘吁吁的爬上六百公尺高的山頭,卻看到背後的中央山脈矗立在更高處,便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是多麼微薄渺小。所謂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沒有體驗,書本上的知識和自己毫不相干,更不用說激發求知的興趣了。

 

鯉魚山.jpg

吳海獅老師這次設計的幾種活動,主要目的就是「打開感官、充分體驗」。他認為活動是一種媒介,孩子在活動中,可以充分運用各種感官,去看、去聽、去聞嗅、去觸摸,進而體驗自然之美。對美的感受性,正是一種現在普遍缺乏的基本素養。

除了美感經驗的培養正在喪失之外,孩子的意志力也欠缺磨練的機會。為了這次活動,學生進行了兩週的體能訓練,包括跑步和爬階梯等。爬山的時候,孩子們的個性差異一覽無遺,有人拼命趕路,生怕落後;有人面臨體力負荷的時候就想回頭。但是在團體的互相鼓勵下,大家都堅持走完全程,無形中也鍛鍊了意志力。這種意志力的鍛鍊,其實更貼近「遠足」這個活動的意義。

林榮國小的張麗平校長說,現在的遠足都遵循所謂的「三六九路線」:劍湖山、六福村、九族文化村。遠足從體能與意志的培養變成了包車遊覽的觀光消費,而且成為全台灣中小學生的學校旅遊模式,不但開銷多,也沒有深刻的意義。然而,這不但是學校的旅遊模式,也是大部分家庭的親子出遊模式。因此張校長希望能改變遠足的概念,盡量利用學校週邊的環境,把校外教學和自然體驗、學習活動結合在一起,不但給學生難忘的經驗,還可以把開銷減到最低,甚至不花費一分一毫。在這不景氣的時節,這也不失為一種實惠的休閒方式。

鯉魚山清晨.jpg  

在「自然賓果」的活動中,大家四處找尋會飛的種子、蟲咬的葉子、摸起來軟軟輕輕的東西……看能在格子裡連出幾條直線。孩子的感官在競爭中敏銳了起來,他們看到植物上的尖刺、樹幹上的青色毛蟲、形狀奇特的葉片、甚至還有不在賓果遊戲項目中的蛇蛻。在「大地變裝秀」的活動中,大家分頭收集各種不同顏色的葉子,看看葉片的顏色是多麼多變,不是一成不變的綠色,而是從深綠、淺綠、黃綠、黃褐、紅褐到深棕。最後在水潭邊,每個孩子用自己手上的小紙框取景,平時普通至極的草葉、樹皮、石頭的紋理,在小紙框中變成一幅渾然天成的畫。有了這些體驗,孩子們的感想是:「雖然比較累,但是比較好玩。」「可以邊運動邊看風景,還看到很多奇妙的東西。」「看到的景色完全不同,而且空氣很新鮮。」

只要能換個方式,不做觀光客的制式消費,在不抱任何目的性的舒適心情下,走進山林中的步道,讓孩子看山景看水流、聽蟲鳥聽草木、觸摸不同質地的種子、嗅聞空氣中的氣息。不留下垃圾和喧囂,不帶走任何動植物。以這樣的心情帶著孩子出遊,不論是在自家附近的小山丘、還是大家都去過的知名觀光景點,都能擁有驚喜難忘的收穫。

 

原載於林務局網站以及國語日報,感謝張明薰小姐熱情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enbl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