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我多年前校訂的一本書籍,內容在探討如何與生病、重病的親朋好友互動與溝通。雖然未必人人都常遇到這種場合,但是內容其實是蠻有趣的,在這裡把我寫的序拿來和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對有需要的朋友帶來幫助。
<校訂序>
人的一生中,總免不了生老病死,您是否曾想過自己在病榻上的時刻,希望得到什麼樣的照顧與安慰?每個人在虛弱或纏綿病榻的時刻,都希望得到妥善的照護及情緒的支持,但是在身體狀況最差的時刻,往往也是心理最脆弱的時刻,恐懼、害怕、壓力以及失望的情緒常讓人身心俱疲,有些人因此拒人於千里之外,有些人自憐自艾,甚至絕望放棄,有些人則利用身體的病痛滿足自己的控制欲。但是,也有人卻因為疾病而更熱愛生命,甚至鼓舞了更多身體健康的人,不同的性格造成不同的反應與態度。當我們身為照顧者或探病的親友,我們應該怎麼拿捏分寸,用什麼樣的言語、以什麼樣的心情去與病患互動才能真正達到撫慰人心的效果呢?
人際溝通在現今工商業掛帥的環境下已是一門顯學,各種談判說服技巧的書籍琳瑯滿目,但是這麼多的技巧卻無法教導我們如何適當地傳達出關心給需要幫助、陷於痛苦中的人,並且使人感覺到被瞭解被尊重。那是因為,一般的溝通技巧總講究如何維護自身的利益,而非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我們常勸一個難過的人不要哭泣,或許就意味著你「自己」並不願意或無法忍受別人處在此種狀況下,想到的總還是自己。而本書即是告訴讀者,如何用將心比心地與病患相處,讓他感覺到你與他在一起,並且適切地將你心中最誠摯的關懷與祝福無誤的傳達出來,這一切的關鍵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從過去精神醫療專業人員熟知的專有名詞,慢慢轉變為社會常見的口號用語,這不但顯示出同理心的重要性,也代表了進步的社會所應具有的態度與胸懷。同理心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每個精神醫療相關的專業人員的入門課程都是同理心?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技術或態度,為何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視之為心理治療的基石?本書嘗試從兩條道路解答這個問題,一是探病的角度,一是同理心的實際作法。乍看之下,本書似乎只是一本探病指南,實際上,豐富而詳實的訪談資料,已足以讓一般人學會同理心的第一步「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也就是領悟「喔,原來每個人在不同的處境下,都會有不同的想法與感受」,並且讓我們直探一般健康者很難碰觸到的心理困境。因為同理心不單是一種談話技術,更是一種態度、價值觀、理念的整合表現,許多人雖然瞭解什麼是同理心,但是在面對身邊親友甚至家人的衝突,或是憤怒或悲傷的病患時依然不知所措,這是因為技巧無法與知識及經驗相互為用之故。真實世界的多樣性是很難用僵硬的「反映」、「澄清」、「面質」來加以應對的。因此我很欣賞作者以鉅細靡遺的方式詳述從進病房起到出病房的那一刻訪客所要注意的事項,甚至還包括禮節、到底要不要提供建言、視障聽障病患的特殊議題等,這讓人體會到具有相關的知識背景,更容易輔助同理心的推動。記得過去在學時期曾有教授主張只要有同理心,各種問題皆能處理,但畢竟只有少部分的人是內心澄明的大師,我寧可相信吸收有用的知識與經驗是發揮同理心的第一步,這也正是本書的價值所在。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穿插了許多病患與各種專業人員的內心剖白的訪談記錄,這些紀錄有時犀利諷刺令人發笑,有時讓人辛酸感動,但大部分的時間會讓人驚訝於人內心的細膩與深刻,不過這些有血有肉的聲明都在在提升了閱讀者的生命經驗與深度。生命的豐富圓滿,的確需要人類的互相扶持,每個人總有機會成為幫助人或被幫助的角色,因此同理心的了解運用也更形重要,本書並不僅侷限於探病場合使用,其中所闡述的許多經驗法則,更可放諸四海皆準。因此,這不但是一本結合「探病與照護者指南」及「同理心教學」的書,更是一本充滿人性關懷的生命之書,值得您細細品嘗。
王淳(臨床心理師)
別再打斷我另一條腿!:探訪病患時該怎麼說? Please don’t break my other leg!
作者:薇樂麗.瑪維斯(Valerie Mirvis)/著,瑞奇‧馬爾/插畫
譯者:陳逸如
出版社:原水
出版日期:2004年07月26日